一级精品视频,传奇私服辅助,传奇私服网站,龙之谷私服


【環保微課堂】“秸稈去哪兒了”系列報道① 丨秸稈種蘑菇 讓“田間廢物”變成“綠色財富”

來源:湘潭日報 集團安全環保部 發布時間:2024-11-18

打印 | |   分享到:
0

編者按:

秸稈能去哪兒?金秋時節,對廣大農戶來說,伴隨著豐收喜悅的,還有“秸稈利用的煩惱”。

湘潭是農業大市,秸稈資源量豐富;湘潭地處湘中盆地,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焚燒管理工作,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保障居民身體健康極為重要。近年來,湘潭市積極探索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路徑,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消除森林火災隱患,將“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財富”。即日起,我們分享“秸稈去哪兒了”系列報道,一起了解湘潭秸稈綜合利用特色亮點。

“秸稈去哪兒了”系列報道①

秸稈種蘑菇

讓“田間廢物”變成“綠色財富”

秋風送爽,陽光正好,湘潭縣河口鎮雙板橋村金色的田野上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這是秸稈為菌子搭建的‘菌床’,我們將菌包栽培后,現在長出了菌絲,11月下旬、12月初就有蘑菇吃了。”10月30日,72歲的馮德明老人在湘潭縣高級農藝師鄧述東的指導下,觀察以秸稈為基料,種植食用菌赤松茸的情況。秸稈種蘑菇不僅讓秸稈處理難題有了“新解法”,還能給村民提供生態營養好食材、幫村民環保增收。

湘潭縣是農業大縣,年種植水稻、油菜等農作物145萬畝以上,秸稈資源豐富。為防止秸稈焚燒帶來環境污染,鄧述東長期致力于“純稻草農田露天種菇”相關課題研究,在河口鎮、射埠鎮建立了300畝種植示范基地,推廣普及用秸稈種赤松茸,并為700多位農民免費發放赤松茸菌包。

鄧述東介紹,秸稈種蘑菇與水稻生產相嵌合,兩者可輪作,在水稻收割后收集稻草就地露天種植蘑菇,蘑菇以純稻草作為基料。“一般農戶家有2至4畝田,收割后的稻草,能種1至2分田的赤松茸。如果每戶種植1分田赤松茸,全縣約50%的秸稈就能得到有效利用。”鄧述東說,稻草被菌絲腐化后作為肥料又為來年種植水稻提供有機營養,形成了稻菇循環生態種植高質高效生產模式。

“秸稈就地種蘑菇,40天左右出菇,產期可持續到來年5月,1分田產蘑菇300斤左右,雙季稻、赤松茸輪作,每畝田綜合效益可達1萬元以上。”鄧述東告訴我們,一般農戶家自種1分田,可自行食用消化,還可送親友品嘗,剩余部分做成鹽水菇或干菇保存起來。大戶種植實行商業化運作,形成了產供銷一體的商業化運作模式,打造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開發了赤松茸干片、即食赤松茸、赤松茸面條等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目前,產品不僅打開了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銷售渠道,更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

馮德明種植了10余畝水稻,今年收集稻草后種植了2分田赤松茸,他不時來田里看看他的“寶貝”,對豐收充滿了期待。“秸稈種蘑菇,變成好‘寶貝’。”馮德明對赤松茸的口感、種植模式贊不絕口。“免費的菌包,美味的菌子,種起來還不費力,是大好事。”他說,現在再也不燒秸稈了,也沒有秸稈可燒了。

鄧述東介紹,目前“純稻草農田露天種菇”已覆蓋湘潭縣322個村,并在全省每個市州建立推廣示范點。他牽頭制訂的《純稻草簡易栽培大球蓋菇技術規程》經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審核批準發布,秸稈種蘑菇可在全國水稻主產區推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