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湘潭日報 發布時間:2024-11-25
守護綠水青山 書寫時代答卷
——寫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
文/廖艷霞 黃艷紅 王兵 趙勇
仲秋時節,蓮城大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這生機蘊藏在藍天白云中。2023年湘潭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2021年多10天,3個指標達有監測數據以來最佳。今年1-8月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率再創佳績,市民呼吸新鮮空氣達220天,創2021年以來同期最高。
湘江之畔湘潭之光秋潤迷人。
這生機蘊藏在一江碧水中。“一江兩水一庫”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水府廟水庫、漣水、韶山灌渠獲評湖南省“美麗河湖”。
這生機蘊藏在如黛青山中。“國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有序推進,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2.42%,森林蓄積量達到1051萬立方米,濕地保護率穩定在72%以上。
藍天白云下的湘潭城市中心。
近年來,湘潭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牢記殷殷囑托,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美麗湘潭建設邁出堅實的步伐,蓮城大地不斷書寫新的綠色奇跡。
生態環境治理
——換來綠水青山帶笑顏
8月底,湘潭環保志愿者在韶山市韶山鄉平里村一處小水庫發現“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近兩年來,除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外,還有珍稀鳥類彩鹮、“國寶”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動物相繼來潭做客。
野生動物的身影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
涓水河畔白鷺飛。(全媒體記者 陳旭東 攝)
近年來,湘潭始終扛牢重大政治責任,“守護好青山綠水、藍天凈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空氣質量提升明顯,天更藍。
自2021年以來,湘潭市重拳出擊,常態化推進、科學化治理、精細化管控大氣環境,打好藍天保衛戰。湘鋼投資約60億元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改造;對全市76家企業開展VOCS綜合治理、21家企業開展工業窯爐治理;全省率先推廣燃油清凈增效劑,優化交通管控措施;“天地空”一體化科學監測體系,科學、精細化管控大氣質量;創新開展臨界天氣應急管控措施、分級分類管控,盡量避免重污染天和輕度污染天。
湘潭縣中灣村成片的蓮花引得游人醉。 (全媒體記者 陳旭東 攝)
2023年,湘潭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平均濃度、空氣質量優良率3項指標均達有監測數據以來最佳,空氣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相較于2021年,優良天數增加了10天,優良率上升了2.7個百分點,改善率居全省第三;PM2.5濃度下降了5微克/立方米,改善了11.6個百分點,改善率居全省第一。2024年1—8月,湘潭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再創最佳;市城區優良再創2021年以來同期最高。
地表水質穩定改善,水更清。
湘潭市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飲用水源地整治,并持續開展“洞庭清波”專項“回頭看”行動;完成市城區24條黑臭水體基礎治理,尤其是完成了唐興橋、愛勞渠這兩條“硬骨頭”水體返黑返臭治理問題;開展城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提升攻堅行動,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20年的58.6%提升至76.6%。
2023年,全市14個國省地表水水質考核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100%,其中涓水入湘江口水質改善明顯,提升至Ⅱ類標準;湘江湘潭段和漣水水質已穩定保持在Ⅱ類標準。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率達到100%。
土壤治理全國示范,地更凈。
湘潭市以國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為契機,先行先試,完成262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任務;穩步推進國家土壤先行區重點項目建設,探索形成水輸入型污染耕地源頭防控典型經驗獲全國推介;率先開展全市全域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完成55個“一住兩公”重點建設用地污染狀況調查,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全市凈土保衛戰工作始終走在全省前列。
2023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1.54%,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通報表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獲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彰。2024年全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培訓班在韶山市舉辦,“湘潭經驗”再次在全國推介。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青山綠水、魚翔淺底已成為湘潭常態。
五個試點賦能
——迎來綠色轉型新天地
秋陽下的錳礦,大道寬廣,農田金黃,國家礦山公園綠意醉人。以湖南裕能、湘潭電化、湘潭厚浦為龍頭骨干的新能源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生機勃勃。
秋陽下的錳礦國家礦山公園,綠意醉人。(全媒體記者 陳旭東 攝)
這座歷經“百年之殤”的“中國錳都”,依托生態綜合治理,快速崛起成一座現代化綠色產業園區。
從退出28家涉錳企業、關閉147家采礦企業,到實施一系列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撬動基礎民生建設投入50億元,再到成立雨湖高新區,探索產業轉型之路,引進入園企業201家,培育上市公司湖南裕能等。2023年,該園區實現畝均稅收絕對值居全市園區之首,實現生態環境、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這是湘潭多模式探索污染耕地源頭防控的一個典型案例。作為國家級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湘潭還抓源頭防控,實施湘潭縣中灣村灌溉渠底泥污染治理項目,探索水輸入型污染耕地源頭防控經驗獲部、省充分肯定。
作為偉人故里,湘潭市敢為人先、擔當作為,2022年一口氣爭取了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全國首批“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三個先行試點”,干出一個綠色新湘潭。
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兩年以來,湘潭不斷完善試點管理體系及政策體系、拓寬資金渠道、打造綠色金融樣板,氣候投融資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減污降碳協同效果顯著。
截至2024年6月底,湘潭市綠色貸款余額447.12億元,試點以來增加268.75億元,增長151%,試點示范效果在今年全國氣候投融資與碳金融專題培訓班上被推介;推動湖南裕能、崇德科技等新能源企業成功上市,實現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建立十大減污降碳項目清單,引領減污降碳建設,2023年單位GDP能耗下降4.3%;污染物削減明顯增強,截至2023年底,湘潭市“十四五”期間氮氧化物(NOx)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重點工程累計減排量分別達到7453噸、2137噸,排名全省第二、第三。
湘潭市還以全國首批16個“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為契機,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利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范開發建設活動,共利用“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審批環評項目900余項,否決不符合管控要求項目40余個,護航湘潭市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試點成果在湘潭高新區和湘鋼應用,試點項目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驗收。
去年12月,湘潭市入選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發布《國家碳達峰試點(湘潭)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升級,能源資源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試點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步顯現;到2030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能效水平獲得大幅提升,戰略性低碳新興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試點建設的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為如期實現碳達峰、加快推進碳中和,提供“湘潭樣板”。
今年6月,湘潭市入選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支持城市,湘潭市將投資2.0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獎補1億元,省級財政補助0.2億元,市、縣財政配套0.86億元。)對全市33個農村黑臭水體進行系統治理,力爭2年內全域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實現水質更有保障、村容更多改善、村莊更加宜居,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推動湘潭高質量發展。
綠色賦能,給轉型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湘潭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工作獲國務院激勵表彰。
突出問題整改
——提升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
“與我想象中的‘臟亂差’完全不同,這里有一種‘潔凈美’。”這是我們走進雍和物流(易俗河港區碼頭)的切身感受。
愛勞渠百畝湖公園風景優美,成為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全媒體記者 陳旭東 攝)
如今,這里還建設了港口智能過磅系統,打造成了一家無人值守、智慧管理的綠色港口碼頭。雍和物流還淘汰所有燃油車,組織300臺新能源貨車運輸礦粉,并自購了一批新能源貨車即將“上崗”,將建設湘潭市首個貨車快速充電補給中心,建設20個充電樁,計劃上5G無人設備,打造5G+智慧港口碼頭。
蛻變源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2021年4月6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發現湘潭港口碼頭存在污水直排湘江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后,湘潭市高度重視,督促這3家港口碼頭高速高質高效整改,徹底解決歷史遺留生態環境問題。
雍和物流在此前投入3.6億元建設新堆場和配套環保設施的基礎上,再投入9000萬元,完善配套環保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湘潭舉一反三,要求全市8個港口碼頭對標對表全面完成整改。湘潭“港口碼頭”問題整改入選全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正向激勵“十大典型案例”。
督察整改不僅摘除了湘潭港口碼頭頭上的污染“帽子”,還有效推動現代港口經濟發展。《湘潭港總體規劃(2035年)》于2023年2月正式獲批,開啟了湘潭公鐵水多式聯運新征程。湘潭市還入選全國第三批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運并接入充電設施智能服務管理平臺的充電站場236座,充電槍1980根。
湘潭市還建成了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結束了湘潭市醫廢外委處置長達16年的歷史。“日處置醫療廢物6.5-7噸,經‘高溫蒸煮+破碎’處理后,委托湘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集中焚燒處理。”湘潭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醫廢處置中心建成一年多來,運行平穩有序。
民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湘潭市高度重視歷次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發現的、群眾投訴反映強烈的、歷史遺留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近年來依法關閉綠心地區52家工業企業,退出48個違規項目,拆除富力城涉綠心60畝違建別墅、59畝古鎮項目,對78畝人工湖進行復綠。全部拆除水府廟水庫4.3萬口網箱,全面退出369個攔庫,實現水庫水質由Ⅴ類提升到Ⅱ類。
據統計,今年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湘潭市群眾信訪件共229件已上報辦結226件(含階段性辦結14件)辦結率98.7%。歷屆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共交辦湘潭市1929件信訪問題,已辦結1921件辦結率99.6%。
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以解決,涉生態環境信訪件受理量逐年減少,2021-2023年受理量分別為3501件、1877件、1377件,2023年較2021年下降60.7%,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
抓好能力建設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湘潭市堅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制度、資金、技術、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湘潭上空驚現雙彩虹。
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制定《湘潭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完善優化執法方式、提升執法效能18個大項34個小項制度,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成功獲評全省首批首家規范化建設示范單位。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考評體系,將污染防治攻堅戰納入全市績效考核。
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在全省率先出臺《湘潭市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全面加強環境執法監管。整合湘潭市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平臺、湖南省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及環境質量監測專報等平臺系統。近年來,投入157萬元采購215件執法裝備,提升硬件設備水平。3個縣市實行“局隊站合一”運行模式,縣級監管執法能力不斷提升,其中湘潭縣分局“局隊站合一”模式獲得全省推介。深化行政和司法無縫銜接,在全省率先建立“公安與環保”聯合辦案機制,形成“公檢法與環保”“監察與監測”聯動執法、“監察與法制”聯合會審、“監察與機關科室”聯合辦案的“三聯”模式。2021年以來,全市共辦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329起,辦理環境違法案件507起,罰款3357余萬元,行政移送22起(拘留27人)、刑事移送11起(拘留32人)。
不斷加強環保隊伍建設。落實“全年、全員、全過程”大練兵要求,突出實訓、實戰、實效,克服人員配備不夠等不利條件,優化執法方式,創新執法手段,實現執法隊伍,從整合到融合的重大轉變。2021年以來,市生態環境系統先后榮獲了生態環境部“三線一單”先進集體、省防范化解重大生態環境風險隱患“利劍”行動優秀單位、省防范化解重大生態環境風險隱患先進單位、省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等稱號,取得省第七屆生態環境執法技能大比武集體一等獎、案卷評查一等獎等成績;榮獲湘潭市“地方敢闖”先進典型單位、市“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工作先進單位、市“真抓實干”“爭先創優”先進集體、市直清廉機關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受到市委通報表揚7次,在全市領先。市生態環境局領導班子被省生態環境廳評為2021年度、2023年度市州生態環境優秀領導班子,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在市委績效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77人榮獲部、省、市先進個人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