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湘潭日報 發布時間:2024-11-19
“秸稈去哪兒了”系列報道③
喂牛、做草棒、做有機肥……
“90后”退伍軍人巧將秸稈分類利用
在湘潭縣云湖橋鎮向紅村定幫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寬敞明亮的高標準儲存倉庫內,一捆捆秸稈像列兵一樣整齊“排列”著。“喂牛,做草棒、草繩、草墊,發酵做有機肥……”在合作社主人熊定幫腦海中,不同品質的秸稈都有一條新生之路在等待著它們。
熊定幫是一名“90后”退伍軍人,自幼在農村長大,家里一直從事畜禽養殖。每到稻谷收割時節,在稻田里和小伙伴們一起勞作、玩耍,是他記憶中兒時開心的時光。
退伍后,他進入父親成立的湖南科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管理自家的豬場和生態農場。“每到稻谷收割的季節,看到村民們焚燒秸稈,天空灰蒙蒙的,我都在思考,自己能干些什么?”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熊定幫很想找到秸稈綜合利用的“最優解”。
湖南科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態養殖、綠色種植、廢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循環利用于一體的生態型農業企業,年出欄生豬15萬頭,投入2000多萬元興建了3400立方米的沼氣池,建成了治污、發電、產肥、供氣及灌溉綜合系統,將糞污資源化利用與種養結合,沼渣有機肥可滿足公司220多畝花卉苗木、660多畝水稻、油菜和湘蓮種植。
“水稻收割可產生大量的秸稈,豬糞干濕分離后,可將即將腐爛的秸稈墊在下面,鋪上糞干,加入生物發酵菌,發酵制作成有機肥,循環用于自家生態農場。”熊定幫在秸稈的深加工和產業化利用上動起了腦筋。他立志成為一名“創二代”,成立了湘潭縣定幫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啟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建設項目,以秸稈綜合回收利用及有機肥加工為核心,以實現農業生產的“全鏈條全領域全過程”社會化服務為目標。
項目于今年8月動工,總占地面積6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26534平方米。目前,已建成高標準儲存倉庫7000多平方米,購置打捆機5臺,自9月15日收集秸稈至今,共收集秸稈142噸。
“一類優質秸稈給大型養牛企業做飼料;二類普通秸稈能做成草棒、草繩、草墊等產品,用于鋼材鐵路運輸、汽車運輸等;三類品質稍差的秸稈,用來輔助發酵豬糞、制作有機肥,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肥料。”熊定幫對于秸稈的巧妙利用胸有成竹,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
熊定幫說,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向紅村地處湘潭縣、韶山市、寧鄉市三地交界處,地理優勢明顯,項目正在按高標準建設功能性廠房、農業生產托管中心辦公樓、員工宿舍及其他附屬配套建筑,將集中收儲三地乃至全省的秸稈,利用閑置耕地種植牧草,引進養牛場、養牛交易市場,并加強與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推動秸稈利用產業發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全過程探索涵蓋農林牧副漁的綜合性專業化農業服務,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上一篇:下攝司大橋,合龍! | 下一篇:【環保微課堂】“秸稈去哪兒了”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