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03
為做好岳塘區美好社區(片區規劃、可研和建筑、景觀設計)改造項目,湘潭市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走出去、引進來,多方學習調研。本文列舉了廣州老舊小區改造3個代表項目的情況,并結合湘潭城市的實際情況,對湘潭老舊小區改造進行了“湘潭模式”的探索和思考。下面將調研的相關情況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獵德村:整體改造第一村
(1)獵德村基本情況
獵德村位于廣州市珠江新城的南部天河區,是一個有著900多年悠久歷史的嶺南水鄉,水網交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現有總人口7000多人,乘舟珠江,遠觀兩岸嶄新的獵德“新村”城市高樓林立浮現眼前。
獵德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獵德,取自西漢著名思想家楊雄《法言義疏?學行》中“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的句子,是追求完美道德的意思。村里曾經出過多位進士、解元、舉人、秀才,鐘靈毓秀。經過近千年的積淀,獵德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值得贊嘆的是沿著獵德大道行駛仍然可見祠堂、古石板街等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建筑。
▲獵德村老建筑改造。
(2)“獵德村”思考與借鑒——“傳承文化,留住鄉愁”
1、獵德模式是整體改造拆遷有別于老舊小區所提倡的“微更新”,雖然獵德模式不可復制,但其對當地文脈的傳承與特色保留經驗值得學習與借鑒,在城市日新月異中仍保留了帶有文化印記的祠堂、古石板、橋、及獵德村民的生活習慣,這些符號成為能夠追溯其穿越千年一路走來的痕跡,留住了獵德村的鄉愁與根基。2、我市河東片區伴隨著城市工業發展,這些早期城市居住小區與廠礦企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各具鮮明廠礦企業文化特色的生活區,老舊小區多為幾十年生活與此的居民,老宿舍、老生活區具有“地域相連、文化相通、鄉情共聯”的特點,小區中紅磚黑瓦、花窗、單車棚、大樹、工人劇場、工人俱樂部等成為一個時代輝煌的印記,特色鮮活有生命,在本次城市“微改造”中,應當予以保留、傳承、重塑,留住過去印記,去往更好明天。
永慶坊:廣州市最美騎樓街
(1)永慶坊基本情況
萬科中標永慶坊一期項目并進行改造修繕,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總體要求注入新時代的城市生活形態。永慶坊一期已開放特色民宿集群、文化體驗店、特色餐飲、創意辦公、文藝展演空間等多類業態;未來二期約7萬平方米的空間里,將打造老字號一條街、西關風情體驗區、濱水休閑餐飲區、復合型文化展覽中心、沉浸式文化體驗區、辦公生活區等繽紛功能,創造新生活老城區結合的全新體驗,塑造歷史文化及現代生活交融的獨特氛圍。四大主題空間:一街(恩寧路騎樓街)、一涌(荔枝灣涌)、一館(粵劇藝術博物館)、一院(金聲電影院)。遵循“修舊如舊、新舊融合”的城市微改造精神,營建以“坊、巷、里、弄”為格局的開放式街區,形成都市中低密度的新人文體驗場所。
(2)“永慶坊”思考與借鑒——“尊重歷史街區格局,新舊融合激發商業活力”
我市岳塘區亦有歷經數百年的“塘鋪文化”,古人根據交通地域格局劃分了最早的車馬、人行交通格局,目前老舊小區在新塘、板塘、曉塘等仍然沿襲了原城市格局分布,溯源河東片區“十里一塘,三十里一鋪”空間格局,結合城市地域交通服務半徑和鄰里中心成片區打造文化城市新驛站,激活商業和社區服務功能再現“塘鋪”輝煌景象。
惠吉西:民國洋樓社區
(1)惠吉西基本情況
惠吉西路位于廣州市越秀西門口,原無開發商建成,共計房屋83戶,小區物業公司為無物業管理服務。惠吉西是廣州老城區最為完整、最具規模的民國洋樓社區之一。
▲惠吉西現場。
(2)“惠吉西”的思考與借鑒
1、修舊如舊,建新如故房屋修葺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思想,強化民國洋樓建筑整體風貌特色,保留傳統民居的空間肌理特點。在建筑紅磚外墻的細節處理上可學習其具體做法,在有限造價的基礎上,精細精致處理保留建筑外墻面原磚體紅墻老建筑風味。片區內現存的文物保護建筑,項目團隊邀請具備專業資質的公司、單位進行測量測繪,修繕設計;對結構進行加強加固;沿襲傳統工藝,修復瓦屋面、青磚墻、紅磚墻、灰雕、彩塑等傳統元素,再現建筑傳統風貌。
2、交通梳理,肌理抽疏在保存原有空間肌理的前提下,對部分建筑適當拆除和原址重建恢復,獲得老舊小區入口空間和尺度適宜的步行通道。老舊小區更要強調消防功能的保障和通行空間的通暢。
3.基礎完善,營造“微景觀”“微綠園”小空間
▲微景觀。
據了解,全惠吉西、東兩街共計約1800戶,涉及4.6萬平方米,基礎改造類投資約為2900萬元,戶均投資約1.6萬元,主要為地下管網設施、路面修整、景觀改造、建筑立面改造四項。基礎設施類重點完善“水、電、路、氣、建筑、管網”,保障小區居住設施齊全,環境宜人。同時,在有限的公共開場空間通過精細化處理的“廊架、景墻、休閑設施、景石、小雕塑”進行點綴,并且融入了惠吉西自身的文化符號進行繡花式營造,點亮獨具社區風情和文化特色的小景觀,投資不大,卻能夠讓社區空間更具活力、品質、人情味。
4、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首先,在黨建文化建設上有所啟迪。圍繞“黨建引領”設置了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黨校,并結合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設置了三廳(民情議事廳、公共書吧設立鄰里會客廳、微信網廳),引進了自主服務的政務服務一體機。多項黨建功能多元匯集形成一站式服務站(80-150平米)。
▲幸福食堂。
在社區宣傳業態及服務規模上的啟迪。社區利用社區公共用房(300多平方米)打造環保活動空間站、長者飯堂、黨性教育基地豐富社區宣傳工作及服務業態。轉變了以往認為服務+宣傳的公共用房要“大而全”的思路,“小而精”+“多元與創新”更是未來社區公共配套的出路。
▲廣州交流會現場。
本次廣州城市“微改造”調研在城市文脈的傳承思想、基礎設施改造的細節上獲益匪淺。同時,在政策頂層設計中廣州市在2017年成立了市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及多層次設計把關(設計工廠)結合高校微更新改造研究、社區規劃多方結合優化規劃設計方案上有所啟迪。由于廣州的經濟環境有別于湘潭本土情況,湘潭舊改更新工作的“湘潭模式”在未來探索的路上仍要摸索創新,尤其是閑置資產的有效開發、鄰里中心的建設、老舊小區電梯的安裝、物業后續運營需要針砭求索。
來源:市規劃建筑設計院 譚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