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湘潭日報記者吳新春、湘投集團 發布時間:2021-05-14
見到湘西老木匠向中富的時候,他正在湘潭城發晴溪文化莊園的工地上轉悠。這個家住芙蓉鎮的精瘦漢子說起話來透著滿滿的自信:“我今年57歲了,做了40年的木工。不夸張地說,芙蓉鎮的吊腳樓有一半是我做的!”
來到湘潭城發晴溪文化莊園工地上是去年7月份的事情。當時,他帶著上十號人馬負責項目的木結構。
“這個項目的木結構和大多數項目有點不一樣”,老向指著木頭的一端說,“卯榫工藝在其中普遍應用,大大增加了工作的精細程度,當然也明顯提升了建筑架構的穩定性。”
說到這里,他忍不住拿起畫筆和折尺,抿著嘴現場“秀”了一把手藝,得意地說:“看,采用這種傳統方式,沒有一定的基本功是根本做不到的!”
同在工地上的來自瀏陽蕉溪鎮的另一位木工喻強證實,因為使用傳統的卯榫工藝,項目建筑古典風格非常足,但與一般的同類項目相比較,工藝要復雜得多,難度自然也大了不少。
向中富倒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芙蓉鎮的吊腳樓也都是用卯榫的,(我們)早就做習慣了!”
今年“五一”,老向還是抽空回了趟老家,看了看老伴和兒子、兒媳。他心里還藏著兩大愿望:近期的就是把湘潭的晴溪項目做好,讓湘潭人民見識見識他湘西老木匠的“本事”,遠一點的就是把手藝全部傳給小兒子后自己可以在3年后“到點退休”,回家釣釣魚,休休閑。
和向中富的情況類似,來自株洲市淥口區的泥工朱新河早在前年11月份就帶人來到了晴溪項目工地。他參與了湘潭城發晴溪文化莊園土建工程的全進程。
因為工期緊,今年“五一”假期他都在工地上砌墻,粉刷。“晴溪的建筑造型復雜,質量要求又高,難度確實有點大”,他指著正在修建的水系旁的演藝亭說,“幾乎每一項指標都要求做到最佳,工人們不敢有一點兒疏忽。”
氣溫漸漸升高了,老朱準備過一陣子就把工友們的作息時間調整一下,趁陰涼的時段多做一點,避開暑熱難耐的中午。
在湘潭城發晴溪文化莊園工地上,“五一”過得最“輕松”的要數負責園林造景的袁承雙了。在許多人眼里,他只要撥弄些花花草草就可以了。“我肩上可是晴溪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園林造景任務呢”,袁承雙有些不服氣地說,“莊園中一樹一石都遠沒有你們想像的那么簡單!”
在他看來,湘潭城發晴溪文化莊園將來不僅僅是一個吃飯聚會的地方,更應該是一個優雅地享受自然古風的環境。為此,他和他的團隊每天苦思冥想,不斷修改調整方案,力求每一塊石、一棵樹、一叢草都恰到好處地與莊園的建筑相結合。
“已經做了三分之二了,后期還在不斷優化”,袁承雙頗有信心地說,“只要想像力足夠,我們將把這里打造成湘潭餐飲園林無法復制的頂級品牌!”
“我們的建設者是可愛的”,看得出,湘潭城發晴溪文化莊園項目負責人易虎對員工們感情很深,“項目已經進入掃尾階段了,大家仍一刻都不肯放松。”
▲城發晴溪文化莊園項目效果圖。
為保證6月底莊園能夠順利試營業,他和工地現場負責人鐘志每天都在現場坐鎮指揮,絲毫不敢大意。“這個項目定位較高,是建筑、園林和餐飲、文化相融合的一個產物,難度確實不小”,望著眼前一板一眼、分工協作的施工人員,易虎底氣不減,“但我們還是有信心把它打造成一張與萬樓隔江相望的湘潭‘一江兩岸’城市新名片!不信?咱們走著瞧!”